“中国梦”的动力源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4-04-092012年11月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,“中国梦”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。但中国仍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,即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,乃至在博大的中华文化圈内,是否已具备一个能充分凝聚共识、人心所向的梦想支点?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共同支点,中国梦就可能成为海市蜃楼。
所谓“共同支点”,首先应考察梦想的动力源。既然是一个梦想,那么它必然是关乎人们尚未实现但又在努力争取实现的事情,并由此催生强烈的奋斗动机和动力。
以欧洲为例,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重创欧洲,但战后欧洲仍然具备三大强烈的发展动机,即实现欧洲一体化,推动经济总体复苏,消除“冷战”威胁。这是当时欧洲人的梦想。
但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,苏联解体了,威胁消除了,经济复苏了,欧洲联盟也成立了。欧洲忽然好像应验了中国道家“物壮则老”的箴言,开始滑向物质享受主义和福利社会的美丽泡沫,梦想不再,动力难继,目前仍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调整运作。
为此,欧洲羡慕中国,因为中国人民依然在为改变过去150年的落后屈辱命运而不懈奋斗。从更大意义上讲,中国仍在为如何实现一个古老文化向全面现代化转型,为民族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复兴而上下求索。
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是强烈而迫切的,这也从宏观角度有力解释了为什么实行改革开放才33年的中国,却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进步。
笔者以为,“中国梦”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:第一,追求经济腾飞,生活改善,物质进步,环境提升;第二,追求公平正义,民主法制,公民成长,文化繁荣,教育进步,科技创新;第三,追求富国强兵,民族尊严,主权完整,国家统一,世界和平。
在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,中国有远见、有胆识、有智慧的公民、团体及领导人,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,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,造就托起“中国梦”的众志成城。
对比一下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哲学背景,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。“美国梦”的概念可如此表述:一个人无论什么背景,只要来到新大陆,通过努力工作创业,就可以得到梦想的一切。“中国梦”则推崇“国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会好”,继承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传统,坚信“国家的强大能成为人民福祉的保障,让每一个人都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”。
不同国家民族在追求自身梦想时可能沿循不同的路径,这是自然现象,但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,不断优化。无论是“中国梦”还是“美国梦”,都应防止极端和异化。极端的个人主义行为已经让美国吃了不少苦头,从华尔街的金融巨骗到校园中的变态枪手都成为范例。而中国在实现国家富强的过程中,尤须重视保护个人的合法权利和创造精神。